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

“有心人”分裂董总——锲而不舍



读今日报章,“六州动议 罢免邹寿汉”,惊觉分裂董总阴谋继续。 

1,同一批人,继《发言人机制》再次开展分裂董总活动,是前一出戏的续集。

2,罢免邹寿汉…… 表面看是内部问题,但我们关注的是其分裂董总的阴谋。

3,无风不起浪,没有敌视华教集团操作,没有庞大“外来势力”,谁也不愿意挑起董总内部“纷争”。

3,舍华教当今课题,热衷搞内部斗争,就是“居心”。

 

附:【相关新闻】
 

6州动议 罢免邹寿汉


2014/10/26  东方日报/国内版

(新山25日讯)继「设立董总对外发言人机制」之后,董总风波再起,6州华校董联会今日联署向董总提呈要求召开特別会员大会的信函,要求罢免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的职务。

联署的6州董联会包括柔佛、马六甲、霹雳、檳城、吉打及玻璃市。他们是以邹寿汉多次对外发表的言论,已经破坏董总內部及董总与华教队伍团结为由,要求撤换署理主席。

据悉,有关信函是今日趁著数名董总领导共商华教政策的会议时,由马六甲华校董联会主席杨应俊提交给董总主席叶新田。

根据董总章程第6.2.2条文,主席在接到至少5个会员联署提出要求并附上相关理由和议程,必须于30天內召开特大。

60年来首次

董总在过去也曾召开多场特大,討论和通过与会务相关的提案。董总最后一次召开特大是在去年,寻求通过有关董总新標志的问题。然而,召开特大撤换董总领导人之事,则是董总成立60年来的第一次。

针对6州董联会號召特大,討论撤换署理主席职,而柔州董教联合会署理主席陈大锦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证实此事。

他说,邹寿汉未得到董总中委的同意,就对外发表片面及误导性的言论,此举已凌驾中委会,不尊重董总,违反董总对外发言人机制。

他也认为,邹氏的言行已破坏董总的威望及形象。

「因此,6州董联会联合要求召开特大,投邹寿汉不信任票,以撤换其署理主席。」

杨应俊受询时,仅以「一切都是为董总好」回应,不愿多说。

傅振荃接受《东方日报》询问时说,由于今天是公共假期,因此要求召开特大的信函未交予董总秘书处。

邹寿汉董总署理主席·散播煽情言论

「若真的有交信,相信信函是交到主席的手上。」他表示,自己对特大內容不知情。

本报多次尝试联繫董总主席叶新田,但直到截稿为止,仍无法联系。

董总在今年8月爆发「设立董总对外发言人机制」风波,致使叶新田与秘书长傅振荃隔空交战。邹寿汉曾表示,董总发言人机制建议草案在擬订和提出的过程中,是在董总主席、署理主席、两名副秘书长和眾多委员不知情下进行,违反董总长期以来光明磊落和透明的处事方法,有关草案具有分裂董总及华教的隱藏目的。

9州董联会今年828日发表联署文告,不满邹寿汉多次发表片面性和误导性的谈话,並对董总中央委员会尚未经过討论的发言人机制草案,恶意地散播不实和煽情的言论。

今年97日,董总中委会在经过一轮激烈辩论后,一致通过把原本的「主席和秘书长为发言人」改为「主席是董总唯一的发言人」,风波才得以平息。

(东方日报)

 

2014年10月5日星期日

答:《方天兴文告10声明》



疏林


读今天《星洲日报》上文“声明10点”,啼笑莫明,于是抄录全文,欣然命笔作答。

报载——“方天兴针对叶新田于924日以及卢宇廷103日发表的文告,作出以下10点声明回应:
 

1.为避免华社混淆和不必要的争议,董总中委会之前通过的“董总对外发言人机制”也应实现并贯彻在关中事件,发挥“关中事件对外发言机制”或默契,尤其是关中学生的统考课题上。同样的,我们也建议彭亨董联会在关中事件中,也应该遵循与贯彻董总的对外发言人机制之精神。

答:作为华社全国“领导组织”~华总,与其要别人实行所谓“发言人机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則,率先实行“发言人机制”,让华社评估其可行性;否则,只会向别人指指点点,确实有干预华社内部组织之嫌,恐怕别人当作居心不良。

 
2.华社各造,尤其是董总本身以及属下彭州董联会,都应尊重董教总独中工委会通过的议案,并根据现有和应有的程序,让工委会属下的学务委员会全面和全权进行关中事件的研究和探讨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混淆与杂音。

答:“独中工委会”是董总(中央委员会)属下的一个工作小组,工委会必须向母体报告负责的说法简,故意本末倒置,表面看貌似幼稚无知,但意图莫测,不容小视。

 
3.关中董事部再次重申:公开邀请董总在内的关心关中团体和人士前来关中视察,包括视察批文和学校注册等文件在内,绝不隐瞒,董总和彭州董联会的某些领导人不可能不知情,因此,无需不断隔空重复要关中“向华社公开批文等文件”的喊话。

答:公开邀请“董总在内的关心关中团体和人士”前来关中“视察”,何不先向华社公开关中批文及相关文件,先让整个事件“透明操作”,办学光明正大才是华社优良传统。

 
4.同个原则下,关中董事部欢迎以庄俊隆为首的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学务委员会,在本月13日前来关中视察,并认为这项历史性的“破冰之旅”的意义是正面的,我们也同样欢迎其他的董总、董联会和华教人士前来关中视察。

答:舍董总而刻意吹捧“庄俊隆为首的独中工委会学务委员会”,确有分裂董总之嫌,是否有其他“意图”,只有拭目以待。
 

5.我们认同叶新田在文告中所说的,关中问题根源是在教育部而不是董总,也认同华社必须结合一切党团力量共同争取。但我们要强调是,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关中的统考课题上,叶新田等人不应有主张把统考主权交由政府决定的为华教而自我设限和畏缩的“缴械”心态,这完全不符合董总和华社华团与华教共存亡的精神!

答:既然认同“关中的问题根源在教育部”,那么关中董事会首先应该改变向来“孤立”董总、蒙蔽华社的做法,放下身段,配合董总以及华社的力量,首先争取教育部让关中学生合法参加统考,让关中跨进一步“跟随”董总和全国60独中前进。

 
6.我们也认同叶新田在文告中所指,有关教育法令对华教、独中和统考的限制,但在关中课题上,叶新田和卢宇廷同样不应转移视线和推卸责任,在“站在维护华教最前线”的立场上,应该有“与华社站在维护关中生考统考最前线”的大义和精神,而不是把关中的契机硬套为影响60所独中的缺口,以狭窄的视角自我诠释并企图误导华社。

答:今天,董总领导华教“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是大家公认不疑的。面对教育法令限制,董总无权开放“内部考试”;想逼迫董总开放统考给独中以外的学校,无疑是置全国60独中于教育法令的刀口上,让当局随时可以采取“行动”对付董总;董总叶新田和卢宇廷挺身保住大局一一统考,华社的宝贵资产,何错有之?

 
7.根据卢宇廷昨天的文告,清楚显示出身为领导,一方面要关中遵守法令和官方程序,本身却完全不尊重法纪与官方程序,在之前绕道连同叶新田引“小拿破仑”入关(中),拿出彭州教育局910日回函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在同日有关回函被宣布将被撤回,同时也在较后接获彭州教育局于918日去函表明正式撤回情况下,竟然还引述已经被撤回和作废失效的“回函”内容做文章,可说是再次重复使用低级手法。

答:关中董事会对批文一事,一味推搪,既不争取当局修改关中批文,又拒绝出示有关参加统考的合法文件,彭亨董联会唯有向教育局厘清真伪,是正当不过的途径。至于,教育部过后“撤回”信函,并无进一步“说明”。只不过是政治人物的权宜之计,是惯用手段,难道不是说明又换了另一种障眼法吗?

 
8.如果自认无不妥,并同样“为了要关心或厘清而去函教育局”论调成立的话,我们建议董总同样可以和各州董联会,各别去函各州教育局,要求厘清现有60所独中的地位,并根据彭董联会在91日去函彭州教育局所提及的两点(学校是否是独中以及是否可以报考董总的统考),收集有关的回函或答覆,一次性收集解答,看看现有独中所得到的答案与关中之前的是否有别?

答:提出“要董总(董联会)到各州教育局厘清各独中是否允许考统考”这样的课题,只有那些对华教发展一无所知的人才会出口,现在由关中董事会主席方天兴提出,最好先由他自己说明用意。

须知,全国60独中是在《1961教育法令》之前存在的产物,统考的创设成为60独中的“内部考试”,根本没有触犯任何法令,何须舍本逐末,搅乱华社。

 
9.文告中所引述的2012520日在关丹举行的“申办关丹独中和平大集会”,事实上是经由林连玉精神将得主兼彭董联会创办人陈玉康所发动,当初提出时还被叶新田冷对待。再说,当关中风波产生后,叶新田和卢宇廷较后还曾经表明要在关丹或东彭区另外发动,​​向政府争取关中以外的另一所独中。因此,到底卢宇廷文告所指的“有责任关心及处理关丹申办独中课题”,是针对现有关中还是董总和董联会较后另外主张向政府争取的另一所独中?(从彭州教育局回函事件证明,董总和彭州董联口头上喊的是要发动关中以外的另一所独中;行动上针对的却是关中!)

答:华教是我国华社的重要组成部分,董总是全国华教的领导组织,根置广大华社群众,凝聚华社力量得以存在;华教运动不靠神仙救世主,绝非陈玉康或者叶新田的“恩赐”,争功夺名不过是身外物,无须置评。

 
10.对于关中学生是否能考统考的问题,过去两年来,政府并没有关门(因此无需走后门),从引发争议的批文第8条文到正副首相多个场合的声明,以及国会书面回答,校方和教育部的附加“知会”信件,除了关中董事部以外,董总和彭董联会比很多团体都清楚,今天都可以到关中来看,根本不需要在外叫嚣,采取打压“边做边争取”的关中,叫广大热爱华教者情何以堪?

 “关中已经开办了10个月,150名初中一学生也将在明年迎来两百多位学弟学妹,永久校园也如火如荼建设中,董事部配合关丹和彭亨华社的出钱出力,一直在以建设来对付破坏,行动来说服口水。我们视关中的从无到有,是国内华教发展的另一个新契机,只要华社站在一起,众志必可成城。

答:既然方天兴口口声声首相声明,教育部“知会信函”,何不以白纸黑字公诸华社,从此平息舆论,口舌奢谈对华社难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