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Professor Muhammad Yunus,1940年生于孟加拉吉大港,毕业于达卡大学,得到Fullbright奖学金后赴美,在Vanderbilt University学习,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2006年10月13日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孟加拉
國土面積:144,000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不及马来西亚一半,世界第94名)
總人口:150,448,340(2007年中估計數,相当马来西亚人口5.4倍,排名世界第7名),文盲占总人口75%。
人口密度:1045/km2(世界第11名)
孟加拉从13世紀改信伊斯蘭教,到16世紀時,發展成次大陸上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昌盛的地區。17世紀被莫臥兒帝國征服,18世紀後半葉淪為英國殖民地,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被分割:西孟加拉歸印度,東孟加拉(即:東巴基斯坦)歸巴基斯坦。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3月26日東巴宣布獨立,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妇女身受双重压迫
“在孟加拉,妇女比男人面临更为严重的饥饿与贫穷的问题,妇女比男人更深刻体会饥饿与贫困。如果家里非得有一个成员被饿死的话,根据一种不成文的法律,你必定是那个母亲。在饥馑与匮乏的年景,母亲还会由于无法用母乳养活她的婴儿而遭受难以承受的痛苦。”
“据孟加拉的一个研究机构估计,在过去二十六年内所接受的三百亿美元的国际援助中,75%并没有用在孟加拉,而是被花费在设备、用品和来自捐助国本身的顾问身上,大多数富有国家的外援预算主要用于安置本国人就业和销售本国商品,扶贫只不过是一件捎带的事。实际上,捐款的的大部分最后都变成了,那些帮助做出采购决策和签订合同的官员与政客们的酬金。”
格莱珉银行的诞生
1976年的一天,他因无法忍受看到制作竹凳的赤贫村妇受到中间人的剥削,自己掏出27美元,分别借给42个赤贫的村妇,这一点点钱,就能帮助她们摆脱“契约奴隶”的身份,能够自己买生产资料(竹子),把制成的竹凳子直接到市场去卖,从而得到尽管是微薄、然而是全部的利润。由此开始,尤努斯开始实验,创立“小额贷款”模式。七年之后,正式转变为一家(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世界上第一家专门借钱给穷人的银行。此后三十年中,格莱珉模式在全孟加拉乃至世界各地扩张和复制。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现有1277个分行,遍布46620个村庄,员工总数为12546.累计贷款总额为2079.6亿塔卡(44.6亿美元)。至2003年1895.7亿塔卡(40.2亿美元)已经清偿,还款率为98.89%。贷款100%有内部资源提供,自1995年,格莱珉银行不再接受任何捐款。
“自从1976年在乔布拉村启程,格莱珉银行走了很长的路。、、、、、、我们累计了多年的经验;目前,格珉莱银行的贷款者们拥有用户总股本的93%,剩下的7%有孟加拉政府拥有。贷款人总额为260万,其中95%为妇女。”
“如果我们把给别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机会给穷人的话,他们是能够使自己摆脱贫困的。穷人本身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我们必须去做的只是解开我们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作者对扶贫的见解
“向失业者提供救济,并非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佳方法。身体强健的穷人不想要,也不需要慈善救济,失业救济金只是增加了他们的不幸,剥夺了他们去做事的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剥夺了他们的自尊。”
“穷人之所以穷,并非因为没有经过培训或是没有文化,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得到他们的劳动酬报。他们无力控制资本,而恰恰是控制资本的能力才会使人们摆脱贫穷。利润是坦然地倒向资本的,穷人处于还无力量的境地,只能为生产资本控制者的利益劳动。”
“他们为什么无法控制任何资本呢?因为,没有继承任何资本或贷款,有因为被认为没有任何信贷价值而不能贷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