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老八样


我不了解过去上海浦东、南汇地区的传统节庆,直到来到南汇以后,才听说“老八样”这种具有地区的传统特色佳肴,是过去普遍在农家的婚丧请宴,年节喜庆,最主要的传统美食。
所谓“老八样”就是八宝饭、扣甜肉、炒三鲜、白斩鸡、咸肉片、红烧鱼、蛋卷、三鲜汤;另外加上配有8样冷菜一大拼盘(有海蛰丝、白斩鸡、猪肝、猪肚片、白烧肉片、油炸花生、皮蛋、肉松等八种)。
上海南汇惠南镇上,在通济路371号,离图书馆不远处,有一家“老八样店”,卖的就是这种传统餐食,遇到朋友来访,总会带他们一块去吃吃,为的是品尝一下地方风味;餐厅设在二楼的两个楼面,有几间对窗的房间,除了空调之外,其他设置非常简单,桌椅就是木制的方桌和长凳,喝酒用的是小碗,来客大多数喝黄酒,大方利索。

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湖北

尊敬的湖北同事、朋友--新国:

你好,好久没读到你的邮件,工作、生活有没有什么改变吧?过去的几位同事,由于各种人迁,现在都别谋另就;回想起来也真是有些感叹。过去几年相处的日子,大家工作愉快,我记得曾经邀你到住宿倾谈,也邀你到马来西亚走走看看,你也邀我有时间到湖北跑跑,从那时起,我倒是多加留意起报道湖北的新闻什么。。。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说湖北省巴东县一名乡镇官员在娱乐场所被女服务员刺死,被杀的是野三关镇招商办主任的招商主任,由于强求“服务”不果。

在南汇也和这些什么“管委会”、“招商处”打过不少交道,他们刚刚接收过农民手中的土地,在招商引资大事发展经济,忙内忙外忙出国,白天忙开会,晚上忙吃喝,说是拼指标、比效绩,大家心知肚明,只是画公仔不要看到肚肠。

后来,留意到机关附近的标语,写的是“八耻八荣”,我就和周围的人说,旧年代“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到了战争年代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近几十年都洗涤的光光滑滑了,现在又找到一块遮羞布,很有味道。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我想,他们就是多耻缺荣吧?

父亲的小店

从50年代到70年代,父亲拥有一间很小的小店,算面积的话大约只有5、6米,有店面没后门、其本设施什么也没有。地点当时的新山大巴杀、巴士车站、的士站面对,在纱玉街和陈旭年街交接地方,前面大街(砂玉街)车站、巴杀毗邻,平时车水马龙,右边不到500米就是砂玉河出口,河对岸便是新山海关,连接着新、柔长堤,当时的市区很小,也没什么高楼阻挡,站在店前一眼望过去,可以把大半个新山市区都摄入眼帘。巴杀是用铁架结构建成的,分成外圈和内圈,外圈贩卖肉类、海鲜鱼类、生果,内圈贩卖蔬菜、鸡蛋、干粮等;中央是楼高三层的大钟楼,呈四方尖顶,据说战前四面各有时钟,是被日军掠走,地面层有卖华人早点小吃的茶档,四周通畅无阻,空气流通。

在当时的新山,从纱玉街一直到阿福街一带,可说就是市中心,周边都是双层的旧时店屋,楼下有店面楼上便是住家,一般做生意的一家就这样居住;后来出现的花园住宅,根本就闻所未闻。热闹的市区周围有银行、诊所、药店、餐室、杂货、木炭、布匹洋货,洗衣店等各类商店。

父亲的小店是从一位中年印度人转租过来的,因为是经过二手包租,租金很贵;可是因为地点好,租金高得离谱,那时的月租是200多块钱,无奈这是市价;二手包租屋主是从原来土耳其人把几间店屋一起包租下来,然后切割改装,变成好几个单位租出去,这是一位印度国籍的律师,由于马来亚同样是英国殖民地,所以便轻易的到这儿来从事他们的专业工作,赚到得钱汇回去祖国家乡,然后自己每隔一段时日也会去小住一些时日。从奇怪的门牌号看:父亲的小店在12C和12B中间,但却是12号A,小店的后半部是印度人开的理发店也是12号A,右邻卖书报的摊子是12号C,左邻较大的洋货店却是12号B,这一点都不顺序,就是这些东凑西凑的小店面,每个月就是一笔不菲的租金入息,真是精明绝顶。在50年代这样的租金实在太高了,一个普通工人每个月最多只能赚到20-30块钱,茶室的一杯咖啡是两毛钱,小贩的汤面才三毛钱一碗,白米一斤不到两毛,苏打饼干一斤六毛钱。

父亲的店里主要是售卖水果、巧克力、糖果、饼干、香烟等轻便小食品,每天从早晨6、7点开店营业,一直到晚上9点关门休息,一年365天除元旦日例外休息,其他日子一概开门营业,由于爸爸要参加柔佛颖川公会的成立纪念活动。在60年代兴旺的日子,平时一天的销售可以达到百多两百块钱,节日或者周假(星期五)生意也会更好;由于作业相当忙碌,需要一些人手协助,店里随时都会有聘请一两名小伙子店员协助。小店离开住家很近,距离大概只有一公里左右,每日三餐都是从家里煮好,装放在铁饭盒(食隔),小伙子用自行车载送到店里来,等到稍微空闲下来,大家轮流用餐。由于地方小,货架把一半以上的空间都占据了,吃饭时只能找个木箱当桌子,再铺上一张用后即丢的旧报纸铺上,三下两下大家就吃完一餐。

相隔一个店面,就是门牌13号的“有泉茶室”,除日常茶水从这里买,连洗澡、洗用水也都一概供应。茶室是龙姓的海南人经营,卖茶水、面包,有一边的店面是出租给印度人(回教徒),早晨卖印度飞饼,中午是饭食和煮炒,都住在二楼一块生活;店里的顾客包括三大民族,一到每年的回教斋戒月,店门只打开一半,不想斋戒的就在后座用食。

隔壁还有一家卖米粮、香料的印度商店,所有员工都是来自印度,工作一段日子便回家乡一趟,米粮当时是统制品,每人每月有固定可买数量,购买的顾客都登记在固定的供货商户口,绝不能自由买卖,这是英殖民地主义者为了对付争取独立的人民所采用的苛政。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有许多事,不讲不快,讲又想讲得透, 讲透是自以为看得透彻,所以短说好过长说,少说好过多说。

借用一位前辈的话,就是:“不嘀咕”。